首页 /
翻译领域Service
手册翻译
证件翻译
论文翻译
SCI论文
标书翻译
图书翻译
技术翻译
说明书翻译
多媒体
广告翻译
商务翻译
合同翻译
文学翻译
法律翻译
游戏翻译
旅游翻译
科技翻译
汽车翻译
机械翻译
化工翻译
石油翻译
地质翻译
医疗翻译
医学翻译
保险翻译
财务翻译
金融翻译
说明书翻译
专利翻译
公正盖章翻译
翻译语种Language
英语翻译
德语翻译
法语翻译
俄语翻译
日语翻译
韩语翻译
西班牙语翻译
葡萄牙语翻译
阿拉伯语翻译
土耳其语翻译
意大利语翻译
斯瓦西里语翻译
波斯语翻译
印地语翻译
缅甸语翻译
越南语翻译
马来西亚语翻译
印尼语翻译
菲利宾语翻译
泰语翻译
孟加拉语翻译
乌尔都语翻译
藏语翻译
马耳他语翻译
柬埔寨语翻译
蒙古语翻译
波兰语翻译
丹麦语翻译
荷兰语翻译
芬兰语翻译
匈牙利语翻译
希腊语翻译
瑞典语翻译
乌克兰语翻译
希伯来语翻译
保加利亚语翻译
克罗地亚语翻译
捷克语翻译
立陶宛语翻译
尼泊尔语翻译
哈萨克语翻译
乌兹别克语翻译
塞尔维亚语翻译
斯洛伐克语翻译
斯洛文尼亚语翻译
其他小语种翻译
口译和笔译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8/9/30 15:46:43
如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还需不断体会口笔译的差异、积累口译中信息处理技巧和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
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口译工作的学习者都需要经历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这里的口译主要指的是视译和同传,而不包括交传。在笔译中,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是可以对原文的句序进行任意调整,只要能精准传达原文意思即可。
然而在口译中,译员往往无法在看完或听完全句以后再开始翻译,而必须采用所谓“顺句驱动”的原则,也即根据原文语序,对原句进行断句处理后,再进行顺译。顺译不是简单地遵循原文语序,而是要在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切断后的小句连接起来,同时还要尽量在语意、语气和重点上与原文动态对应。
由于中西长期以来的相互交流借鉴,有一些句子的语序在两种语言中没有太大差异,这些在翻译中也不会给译员带来麻烦。然而,仍有不少中英文句子在结构、语序上有很大差异,翻译这些句子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技巧。
先举一个英译中的例子:
At that time, expanding food production in a world devastated by war was the most obvious way to reduce hunger.
在笔译时,我们可以在阅读和分析全句后,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和翻译。如译为:“那个时代,在战后满目疮痍的世界中,增加粮食产量明显是减少饥饿的最佳途径。”
然而,试想,在同传时,译员面对这样一个长句,是不太可能听完全句内容后再开始传译的,因为那样的话,译员就必须在短期记忆中存储大量信息,很可能在他架构和翻译此句时就会漏听、漏译此后源源不断传入耳际的大量新信息。
因此,在口译中,我们主张尽量遵循原句语序,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记忆和信息处理压力。我们建议首先依据原文的主要信息单位进行断句处理:
At that time, //expanding food production // in a world devastated by war // was the most obvious way // to reduce hunger.
继而根据断句进行顺译,译文为:“那个时代,增加粮食产量,是受到战争破坏的世界上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来减少饥饿。”
译文保留了原句语序,但其表达显然不及笔译那般结构工整。但考虑到口译表达是以口语方式进行的,口语表达虽然不及书面语那般句式美观,但却有运用语音、语调和语气等书面语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因此译文能够忠实传递原文意义,断句和顺译就是可以接受、且值得提倡的口译方法。
我们再来谈谈中译英,中文里有一类特殊的句型,即在主语或动词和其他成分见之间有很长的插入语,如“在”字句、“把”字句、“对”字句等都属此类。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此次大会强调了可再生能源在增加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减排温室气体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字句,全句主语是“大会”,动词是“强调”,而宾语是“作用”,在动词和宾语间插入了很长的内容。如果是笔译,译者可以看完全文将宾语提前,译为:
The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newable energy in increasing energy supp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H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job promotion.
然而,在同传时译员是无法一直等到“作用”出来才开始翻译的。对于此类句型,译员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断句,另一种则是预测。
经过断句后的原句大致是这样的:
此次大会强调了可再生能源//在增加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减排温室气体//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断句后可以顺译为:
This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at the renewable energy, with regards to increasing energy supp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H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job cre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使用with regards to或in terms of这样的表达方式,虽然使得译文结构变得松散,但并没有改变原句语意,而是在降低译员记忆和信息处理压力的基础上确保了原意的准确传达。
当然,对于此种句型,译员还可采取预测法。因为这种句型很常见,译员可以在听到“强调了可再生能源在……”时就根据自身对可再生能源的理解预测发言人要说的宾语可能是什么,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但却可以达到近似效果,例如译员预测宾语可能是“重要性”、“促进效应”等。预测后的译文可以是:
The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renewable energy to...
也可以是:
The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at renewable energy is conducive to...
通过简单对比,我们看到了笔译和口译在对句子处理方式方面的明显差异,如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还需不断体会口笔译的差异、积累口译中信息处理技巧和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
接着再来看看同一个句子,口笔译不同的处理结果。
同声传译的即时性特点要求口译员和发言者基本保持同步,即一边听一边说。因此同传译员为了保持语言的连贯,很少有时间对源语(source language)的结构进行较大调整,而是根据原文的顺序,把句子切成一个个的意群,再把这些意群单位自然地连接起来,翻译出整体原意。
这种方法就是 “顺句驱动”即常说的“顺译”技巧,顺译能够节省译员时间,缓解译员压力,也是同传口译培训的重要内容。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表达习惯有很大差异,如果在英汉同声传译中完全按照英语长句的顺序翻译,就会出现一些定语或状语特别长的中文句子,这些句子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所以,同声传译要通过其他技巧复原源语的完整信息,完成意义对等翻译。重复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手段,能弥补顺译中出现的不足,使话语完整。
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口译工作的学习者都需要经历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这里的口译主要指的是视译和同传,而不包括交传。在笔译中,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是可以对原文的句序进行任意调整,只要能精准传达原文意思即可。
然而在口译中,译员往往无法在看完或听完全句以后再开始翻译,而必须采用所谓“顺句驱动”的原则,也即根据原文语序,对原句进行断句处理后,再进行顺译。顺译不是简单地遵循原文语序,而是要在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切断后的小句连接起来,同时还要尽量在语意、语气和重点上与原文动态对应。
由于中西长期以来的相互交流借鉴,有一些句子的语序在两种语言中没有太大差异,这些在翻译中也不会给译员带来麻烦。然而,仍有不少中英文句子在结构、语序上有很大差异,翻译这些句子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技巧。
先举一个英译中的例子:
At that time, expanding food production in a world devastated by war was the most obvious way to reduce hunger.
在笔译时,我们可以在阅读和分析全句后,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和翻译。如译为:“那个时代,在战后满目疮痍的世界中,增加粮食产量明显是减少饥饿的最佳途径。”
然而,试想,在同传时,译员面对这样一个长句,是不太可能听完全句内容后再开始传译的,因为那样的话,译员就必须在短期记忆中存储大量信息,很可能在他架构和翻译此句时就会漏听、漏译此后源源不断传入耳际的大量新信息。
因此,在口译中,我们主张尽量遵循原句语序,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记忆和信息处理压力。我们建议首先依据原文的主要信息单位进行断句处理:
At that time, //expanding food production // in a world devastated by war // was the most obvious way // to reduce hunger.
继而根据断句进行顺译,译文为:“那个时代,增加粮食产量,是受到战争破坏的世界上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来减少饥饿。”
译文保留了原句语序,但其表达显然不及笔译那般结构工整。但考虑到口译表达是以口语方式进行的,口语表达虽然不及书面语那般句式美观,但却有运用语音、语调和语气等书面语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因此译文能够忠实传递原文意义,断句和顺译就是可以接受、且值得提倡的口译方法。
我们再来谈谈中译英,中文里有一类特殊的句型,即在主语或动词和其他成分见之间有很长的插入语,如“在”字句、“把”字句、“对”字句等都属此类。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此次大会强调了可再生能源在增加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减排温室气体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字句,全句主语是“大会”,动词是“强调”,而宾语是“作用”,在动词和宾语间插入了很长的内容。如果是笔译,译者可以看完全文将宾语提前,译为:
The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newable energy in increasing energy supp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H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job promotion.
然而,在同传时译员是无法一直等到“作用”出来才开始翻译的。对于此类句型,译员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断句,另一种则是预测。
经过断句后的原句大致是这样的:
此次大会强调了可再生能源//在增加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减排温室气体//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断句后可以顺译为:
This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at the renewable energy, with regards to increasing energy supp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H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job cre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使用with regards to或in terms of这样的表达方式,虽然使得译文结构变得松散,但并没有改变原句语意,而是在降低译员记忆和信息处理压力的基础上确保了原意的准确传达。
当然,对于此种句型,译员还可采取预测法。因为这种句型很常见,译员可以在听到“强调了可再生能源在……”时就根据自身对可再生能源的理解预测发言人要说的宾语可能是什么,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但却可以达到近似效果,例如译员预测宾语可能是“重要性”、“促进效应”等。预测后的译文可以是:
The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renewable energy to...
也可以是:
The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at renewable energy is conducive to...
通过简单对比,我们看到了笔译和口译在对句子处理方式方面的明显差异,如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还需不断体会口笔译的差异、积累口译中信息处理技巧和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
接着再来看看同一个句子,口笔译不同的处理结果。
同声传译的即时性特点要求口译员和发言者基本保持同步,即一边听一边说。因此同传译员为了保持语言的连贯,很少有时间对源语(source language)的结构进行较大调整,而是根据原文的顺序,把句子切成一个个的意群,再把这些意群单位自然地连接起来,翻译出整体原意。
这种方法就是 “顺句驱动”即常说的“顺译”技巧,顺译能够节省译员时间,缓解译员压力,也是同传口译培训的重要内容。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表达习惯有很大差异,如果在英汉同声传译中完全按照英语长句的顺序翻译,就会出现一些定语或状语特别长的中文句子,这些句子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所以,同声传译要通过其他技巧复原源语的完整信息,完成意义对等翻译。重复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手段,能弥补顺译中出现的不足,使话语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