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翻译领域Service
手册翻译
证件翻译
论文翻译
SCI论文
标书翻译
图书翻译
技术翻译
说明书翻译
多媒体
广告翻译
商务翻译
合同翻译
文学翻译
法律翻译
游戏翻译
旅游翻译
科技翻译
汽车翻译
机械翻译
化工翻译
石油翻译
地质翻译
医疗翻译
医学翻译
保险翻译
财务翻译
金融翻译
说明书翻译
专利翻译
公正盖章翻译
翻译语种Language
英语翻译
德语翻译
法语翻译
俄语翻译
日语翻译
韩语翻译
西班牙语翻译
葡萄牙语翻译
阿拉伯语翻译
土耳其语翻译
意大利语翻译
斯瓦西里语翻译
波斯语翻译
印地语翻译
缅甸语翻译
越南语翻译
马来西亚语翻译
印尼语翻译
菲利宾语翻译
泰语翻译
孟加拉语翻译
乌尔都语翻译
藏语翻译
马耳他语翻译
柬埔寨语翻译
蒙古语翻译
波兰语翻译
丹麦语翻译
荷兰语翻译
芬兰语翻译
匈牙利语翻译
希腊语翻译
瑞典语翻译
乌克兰语翻译
希伯来语翻译
保加利亚语翻译
克罗地亚语翻译
捷克语翻译
立陶宛语翻译
尼泊尔语翻译
哈萨克语翻译
乌兹别克语翻译
塞尔维亚语翻译
斯洛伐克语翻译
斯洛文尼亚语翻译
其他小语种翻译
翻译意义求真不能妨碍语境务实
发布时间:2018/12/11 17:01:45
“准不准”,讲究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距离,原文是客观存在的,翻译时要尽量朝原文靠拢;“好不好”,讲究的是译者怎样使用译文并希望译文达到怎样的语境效果,“希望”是主观的,至于客观上的效果是否如译者所愿,均由读者和市场做主。比如“爱屋及乌”一语的翻译。在静态环境里,翻译努力求真于原文的意义,所以《中华汉英大词典》将其译为“to love a house including the crows frequenting it”,而当它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才可能出现文化配对的产物“Love me, love my dog”等翻译。这类翻译已经超出了意义阐释的范畴,只不过是用异文化中相似的表达,实现了与原文相似的语境效果。
语境是动态的,译者为了实现各种目标,甚至会删改或省略不译。原文是作者写给原文读者看的,作者认为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会产生理想的语境效果,自然乐而为之。而译文是译者译给译文读者看的,译者行为亦然。译者的选择基于动态语境,如果译者将静态环境中求真于原文意义的做法不假思索地用于动态语境,那么译文的务实效果或不尽如人意,比如增添了译文的厚度而不利于销售、详尽阐释了原文语言表达的意义而使语境中出现偏离主题或喧宾夺主的现象。张璐将“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译为“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并没有对“华山”的意义进行详尽的阐释,毕竟位于陕西省的“华山”与现场的语境无关,简化为“mountain”,达到了相当的语境效果,而归化为听众熟悉的表达,立刻使语境得到有效互动,使现场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对待“三顾茅庐”“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等负载浓厚文化信息的典故,莫不如此,当然专门传递文化信息的翻译除外。
“‘烟花三月’怎么翻译?”这是我们常见的问话形式。如果脱离语境,在静态环境中只能求真于原文,要么求真于原文的事实,把阴历的“三月”改为阳历的“四月”;要么求真于原文的风格。“烟花三月”来自文学作品,彼得·纽马克将其归为表达型文本,翻译要朝原文靠拢。多数情况下,问话者是基于语境而发问的,但在心底期盼的却是求真于原文意义的译文,这是不合乎情理的。译者作为意志体,会根据动态语境的需求而有帮助利益方(比如旅游管理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主观意愿,因此把“三月”延长至整个“春季”(Spring)或“季节”(Season),也是可以理解的,即把纯文学做成应用文学。当然,此时译者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改变。
一般情况下,追问怎样翻译,实际追问的是翻译得“准不准”,而文学译者讲究的却是“好不好”。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是原文的意义,所以希望对原文意义作注经式的解读,而译者是翻译活动中具有意志的人,他把务实社会看得更重,所以才有代换、删改和省略不译等行为。也就是说,翻译虽然是解读意义的,但翻译活动却是复杂的,特别当涉及意志体人的因素时,更是如此。而对于专门解释原文意义的词典来说,如果也追求这样的动态语境效果,就不会有该词条的存在了。所以,发问要有针对性,而答问也要做到有的放矢。
语境是动态的,译者为了实现各种目标,甚至会删改或省略不译。原文是作者写给原文读者看的,作者认为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会产生理想的语境效果,自然乐而为之。而译文是译者译给译文读者看的,译者行为亦然。译者的选择基于动态语境,如果译者将静态环境中求真于原文意义的做法不假思索地用于动态语境,那么译文的务实效果或不尽如人意,比如增添了译文的厚度而不利于销售、详尽阐释了原文语言表达的意义而使语境中出现偏离主题或喧宾夺主的现象。张璐将“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译为“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并没有对“华山”的意义进行详尽的阐释,毕竟位于陕西省的“华山”与现场的语境无关,简化为“mountain”,达到了相当的语境效果,而归化为听众熟悉的表达,立刻使语境得到有效互动,使现场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对待“三顾茅庐”“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等负载浓厚文化信息的典故,莫不如此,当然专门传递文化信息的翻译除外。
“‘烟花三月’怎么翻译?”这是我们常见的问话形式。如果脱离语境,在静态环境中只能求真于原文,要么求真于原文的事实,把阴历的“三月”改为阳历的“四月”;要么求真于原文的风格。“烟花三月”来自文学作品,彼得·纽马克将其归为表达型文本,翻译要朝原文靠拢。多数情况下,问话者是基于语境而发问的,但在心底期盼的却是求真于原文意义的译文,这是不合乎情理的。译者作为意志体,会根据动态语境的需求而有帮助利益方(比如旅游管理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主观意愿,因此把“三月”延长至整个“春季”(Spring)或“季节”(Season),也是可以理解的,即把纯文学做成应用文学。当然,此时译者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改变。
一般情况下,追问怎样翻译,实际追问的是翻译得“准不准”,而文学译者讲究的却是“好不好”。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是原文的意义,所以希望对原文意义作注经式的解读,而译者是翻译活动中具有意志的人,他把务实社会看得更重,所以才有代换、删改和省略不译等行为。也就是说,翻译虽然是解读意义的,但翻译活动却是复杂的,特别当涉及意志体人的因素时,更是如此。而对于专门解释原文意义的词典来说,如果也追求这样的动态语境效果,就不会有该词条的存在了。所以,发问要有针对性,而答问也要做到有的放矢。
下一条:翻译求美层次高于传信